打破年龄壁垒:蛲虫感染新趋势背后的家庭卫生“盲区”
"医生,孩子最近总说屁股痒,昨晚竟从内裤里抓出条小虫!"一位母亲带着8岁女儿就诊,女孩肛周附着的1厘米白色线状虫体,让蛲虫病再次浮出水面。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母亲两年前曾为女儿处理过类似感染,而此次虫体竟出现在会阴部——这提示家庭环境中存在未被察觉的传播链。
在内裤中被抓的“小虫”

蛲虫:被低估的"隐形访客"
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是一种肠道寄生虫,雌虫夜间移行至肛周产卵,虫卵可存活2周。其卵壳坚韧,普通清洁剂难以灭活,成为家庭内反复感染的根源。
寄生部位:突破传统认知
成虫通常寄生于回盲部,但雌虫产卵行为可使虫卵扩散至肛周、会阴甚至衣物、床品。现代家庭中,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成为新载体——孩子玩耍后未清洁双手,虫卵随之附着,间接传播给全家。
感染方式:从"手-口"到"屏-手"循环
传统感染多因儿童吮吸沾卵手指,而今电子产品清洁盲区形成新路径:虫卵→屏幕→未清洁的手→食物或口→肠道。成人感染后症状隐匿(仅偶见瘙痒),成为隐性传播源。
临床表现:夜间瘙痒仅是冰山一角
儿童常因肛周瘙痒夜醒,成虫偶现于内裤;成虫异位寄生可导致阴道炎、尿道炎。长期感染可引发营养不良、睡眠焦虑,甚至影响认知发育。
防控关键:斩断"家庭传播链"
1.精准清洁:每日晨间用50℃热水烫洗内裤,电子产品每周酒精消毒;
2.行为干预:戒除咬指甲、共用手帕习惯,睡前监督肥皂洗手;
3.药物阻断:全家服用阿苯达唑,2周后重复给药以杀灭新生幼虫;
4.环境管理:床品单独清洗暴晒,避免毛绒玩具堆积虫卵。
蛲虫病正从"儿童专属"演变为"家庭共患病"。当电子产品取代传统玩具成为新宠,卫生习惯也需同步升级——定期清理的不该只有屏幕缓存,更应包括看不见的病原体。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医校携手深耕本草 聚智赋能中医药传承——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举行“伤力草研究”技术开发合同签约仪式
- 倒计时!专家云集,福利满满!9.12预防出生缺陷日,邀您共筑健康未来!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五龙口院区)9月17日盛大开诊,惠民活动来了
- 5毫米靶点 “十环命中” 这项技术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打开新通路
-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数智骨科成功完成导航辅助膝关节置换术
- 17岁少女暴瘦12斤,月经被迫“休眠”
- 河南武陟:诊疗技能培训助推服务能力提升
-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曾宪旭:精微鉴真守初心 创新赋能拓新程
- 1.4亿人“甜蜜”危机!糖尿病自救五大秘籍
- 胰岛素“成瘾”?别让认知误区毁了控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