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你家空调用对了吗?这样吹真容易吹出病……

河南健康网 2025-07-181951

  “桑拿”天,屋里的空调成“续命神器”。高温天吹空调,健康是头等大事,一不留神“续命神器”会秒变健康杀手。

  高温室外→凉爽室内 警惕“冷箭伤身”

  “医生,我的脸突然麻木僵硬,眼睛也闭不上了,是不是中风?”

  7月10日晚上,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诊室,52岁的孙女士着急地询问。只见她口眼向一侧歪斜,眉毛也不会动了。经过紧急排查,孙女士患的不是脑梗,而是面神经受损引发的周围性面瘫。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每天外出锻炼后,回家吹空调所致。

  近期,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已接连确诊3例吹空调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李琳解释,在炎热的环境,人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突然进到低温环境,血管会骤然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同时,户外活动会丢失大量水分,血管收收缩叠加血液浓缩,还是引起血压上升、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防范此类疾病,要避免空调、风扇直吹面部。同时,要做好冷热交替环境的过渡。

  从室外进到室内,可先在阴凉处停留5分钟擦干汗液,进门后空调设定在26℃~28℃,运行一段时间后再逐步降温。

  低温室内→高温室外 小心中暑突袭

  “洗完车,我突然感觉一阵头晕目眩,又特别恶心想吐,是不是中暑了?”7月7日,吴先生顶着烈日在院子里洗完车后感到不适,被家人送到急诊。

  医生介绍,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吃退烧药是无效的,需要尽快把患者移动到阴凉通风处,把体温降下来。同时,不提倡给中暑者喝冰水,以免引起胃肠道血管急剧收缩,凉白开更适宜。

  另外,还要警惕“冷中暑”。“冷中暑”是长期处于温度较低的空调环境下,突然到温度较高的室外,人体不能迅速适应冷热较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导致身体不适。温差越大,“冷中暑”出现的概率就越高。

  防范“冷中暑”,需要这么用空调:

  1.温度合理:建议设定在26℃~28℃,温差不宜过大。

  2.出门缓冲:出门前提前10分钟关空调。

  3. 通风换气:每2~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

  空调从不关和能不开就不开 都是健康杀手

  空调一直开着,温度调最低;空调能不开就不开,热了忍着。

  这两种习惯,又分别有什么隐患?

  空调一连几天甚至几周持续低温运行,房间通风换气不足,可能引起感冒、咽喉炎、关节损伤、荨麻疹、干眼症、腹痛腹泻等。

  而有的老年人为了省电,不开空调紧闭门窗,室内湿度过大,可能29℃的室温下就能发生隐匿的中暑。

  专家建议,空调该开就开,一旦中暑则得不偿失。

  晚上睡觉时,可以将空调设定为睡眠模式,再搭配定时关机。如早上6点起床,则5点左右即可关机,既利用了室内余温保持凉爽,还能节省不少电费支出。

  另外还要注意,空调的风口尽量朝上吹,闷热天气多用除湿模式,可在空调的出风口附近放盆水。

  这么热的天,古人有哪些避暑妙招?

  我们早已习惯了空调的现代“消暑神器”,有没有想过古人在盛夏时节是如何避暑的呢?从古诗词中,或许可以窥得一二。

  1.竹林避暑

  “竹疏身共瘦,湖近意先凉”,寻一片幽静的竹林,听风吹过竹叶刷刷的声音,霎时间,凉爽由表及里。没有的空调的日子里,古人的避暑方式就是这么“清新文艺”。

  2.湖边避暑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傍晚,泛舟湖上,采莲赏荷,清凉的湖水岂能不降暑三分?

  3.冷饮避暑

  “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炎热的夏季,难得的雨后清凉,此时再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着的美味瓜果,冰爽的感觉无法形容。智慧的古人甚至还发明了“冰鉴”,可以用它来冰镇果蔬的器皿。

  4.静心避暑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古人深知“心静自然凉”的道理,早在先秦,《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到夏季要“使志勿怒”。静坐庭院,身体放空,不去想人世间的纷繁琐碎之事,此时,窗边自有清风徐来。

  来源:河南省人民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