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毫米靶点 “十环命中” 这项技术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打开新通路
近日,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四病区(意识障碍诊疗中心)郭永坤主任团队,成功为一名陷入慢性意识障碍4个月的51岁脑干出血患者实施多通道监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 “脑起搏器” 手术)。刺激电极精准植入中央丘脑—束旁核(CM-Pf)靶点,标志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将 DBS 技术从传统影像学解剖定位,升级到 “功能 + 解剖” 完美融合的精准医疗新高度,更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从 “植物状态” 到 “微小意识”
多模态评估锁定促醒可能
该患者因脑干出血陷入意识障碍,入院时经过CRS-R(昏迷恢复量表)评分、EEG(脑电图)、fMRI(功能磁共振)、PET-CT等多模态意识评估,被诊断为 “植物状态”—— 这意味着患者虽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却无法对外界刺激做出有意义的反应。
针对这一情况,郑大五附院诊疗团队率先启动无创综合促醒方案:通过经颅时间干涉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配合高压氧治疗与药物干预,患者意识逐渐出现转机:不仅能对疼痛进行定位,还能偶尔遵嘱伸舌,成功从 “植物状态” 恢复至 “微小意识状态(MCS)”。
然而,继续4周传统康复后,患者意识恢复陷入瓶颈。进一步检查显示:PET-CT 提示双侧大脑皮层及丘脑弥漫性代谢下降,MRI 未见明显脑结构萎缩,脑电图捕捉到睡眠觉醒周期、睡眠纺锤波及双枕区少量 α 波,且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多模态结果共同指向一个关键结论——患者仍具备较高的意识恢复潜能。在患者家属强烈的手术促醒诉求下,郭永坤主任团队决定为其实施多通道监测脑深部电刺激术。

▲ PET-CT检查结果

▲ EEG评估
5 毫米靶点的 “十环命中”
DBS 技术的突破性升级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被誉为 “脑起搏器”,其原理是通过在大脑关键核团植入电极,发放可控电脉冲激活被抑制的意识环路,从而促进意识恢复。该系统由颅内电极、皮下导线和脉冲发射器组成,兼具微创、可调、可控的优势,而此次手术的核心挑战,在于靶点——中央中核 - 束旁核(CM-Pf) 的精准定位。

▲ 多通道监测下脑深部电刺激术
这个关键核团最窄处仅5毫米,定位要求极高,定位精度至关重要。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杨艺教授全程指导下,术中采用 “立体定向头架 + 薄层高分辨率 MRI/CT进行三维融合、重建,在双侧大脑半球各使用3个微电极通道,通过多轨迹神经电生理记录筛选最优通道,再结合神经电信号特征,确认电极精准抵达 CM-Pf 核团。最终,术中移动 CT 验证显示:电极植入位置与术前计划靶点完全重合。
术后平稳过渡
静待 “电刺激” 开启意识重建

▲ 术后次日查房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全返回郑大五附院神经外科四病区病房。术后第二天查房时,患者意识状态未出现减退,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复查 CT 与术前 CT 融合比对结果进一步确认——DBS 电极植入位置与规划靶点完全吻合,手术精准度达到预期。

▲ 术前规划与术后植入CT融合图
按照诊疗计划,团队将在术后一周启动脑深部电刺激系统,并根据患者反应逐步优化调控参数,通过精准神经电刺激,持续推动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与重建。
来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医校携手深耕本草 聚智赋能中医药传承——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举行“伤力草研究”技术开发合同签约仪式
- 倒计时!专家云集,福利满满!9.12预防出生缺陷日,邀您共筑健康未来!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五龙口院区)9月17日盛大开诊,惠民活动来了
- 5毫米靶点 “十环命中” 这项技术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打开新通路
-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数智骨科成功完成导航辅助膝关节置换术
- 17岁少女暴瘦12斤,月经被迫“休眠”
- 河南武陟:诊疗技能培训助推服务能力提升
-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曾宪旭:精微鉴真守初心 创新赋能拓新程
- 1.4亿人“甜蜜”危机!糖尿病自救五大秘籍
- 胰岛素“成瘾”?别让认知误区毁了控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