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重复刻板行为

河南健康网 2023-07-26468559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存在社会沟通交流障碍,兴趣狭隘、重复刻板等行为异常,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重复刻板行为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症状,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其行为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它的出现常会妨碍儿童学习、与他人互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参与,并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注意的是,重复刻板行为并不是孤独症儿童特有的缺陷,在抽动症、脆性X综合征、帕金森症、强迫症、唐氏综合症、精神分裂、盲、聋等障碍群体中同样可见重复刻板行为。

  一、常见重复刻板行为

  1、身体动作的重复刻板行为:

  如重复地摇晃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位;

  原地转圈或围着圈跑;

  经常踮脚尖走路;

  接触任何东西都要闻一闻、舔一舔等。

  2、语言及言语的重复刻板:

  如一些“鹦鹉式”学语等;

  长时间重复一句话,像自言自语也像和旁边人沟通;

  重复唱某一句歌词;

  对于任何需求只有一个表达,比如:吃饭说要要、玩玩具也是要要等。

  3、异常的兴趣爱好:

  如收集扑克、包装纸等;

  对某种少见不柔软物体的异常依恋;

  对物品的气味和质感等产生特殊兴趣。对字母、文字、车牌、数字感兴趣,比如:乘坐电梯的时候对电梯到达的楼层,再比如公交站牌上线路的数字等;

  多次重复研究下水道口、沙井盖、消防水龙头、停车场自动杆等;重复问答,且常与科学、自然、生物、音乐、艺术等有关的问题,伴有自问自答等。

  4、固定形式而拒绝改变的行为:

  如固定时间地点及固定频道的电视广播节目、坚持不变的线路和步骤等;

  每天只玩某一二种玩具;

  每天只吃某一二种食物等。

  注:也有人倾向于根据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将其分成自我刺激性的重复刻板行为和自伤性的重复刻板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是指频繁的重复性的重复刻板行为,但这些行为不会对孤独症儿童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些行为通常表现为“尖叫、跳跃、拍手、晃动身体等”。

  自伤行为,则会让孤独症儿童伤害到自己。这类行为一般包括“殴打自己,咬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掐、撞、捏身体的某一部位。

  二、重复刻板行为产生的原因

  目前鉴于儿童孤独症的成因之谜,其重复刻板行为产生的明确原因同样尚未定论。从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有神经生物模式和行为模式两种。

  1、神经生物模式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神经生物模式强调由于身体机理或神经机制存在障碍从而引起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研究表明,重复刻板行为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有关,一些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疾病中,如抽动症、脆性X综合征、帕金森病等,可见重复刻板行为的发生。

  孤独症儿童的重复重复刻板行为在生命的早期就会明显的显现出来,而对于这些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分析也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对于是否真正与此有关,还需要大量的研究与证实,但无论如何都为进一步了解孤独症儿童的重复重复刻板行为提供了参考。

  2、行为模式

  神经生物模式阐明了神经机制缺陷或功能障碍引起了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表明了这种行为的客观存在性。而行为模式主要是从行为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解释事件继续出现的原因,它强调行为的出现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有规律可循,可能是行为之后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行为人的重复动作。

  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那么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也应该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某些让他们愉悦或者享受的结果,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和满意的结果之后进而促进他们不断的采取这种方式,即行为强化了并形成重复刻板行为。

  三、孤独症重复刻板行为的治疗方法

  目前引起孤独症的相关原因还没有得到肯定回答,所以就孤独症核心症状之一的重复刻板行为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干预方法,并且孤独症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所以只能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重复刻板行为进行干预。

  医学界一致探寻改善重复刻板行为的药物,比如抗精神病药,但是这些药物只是减轻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并不能彻底治愈,并且经过证实这些药物会对儿童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嗜睡等。在现实生活,更多采用行为干预的方式来降低该行为。

来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 杨健全

编辑:郭苏宁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