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必须消除么?

河南健康网 2023-11-29130834

  行为问题是孤独症儿童的特征性行为,也是最令人困扰的特征。由于多数家长和照顾者没有及早正视和察觉孩子的行为问题,或察觉了却不知如何应对,日积月累,令问题愈难解决。例如不服从指令、容易情绪崩溃大哭大闹、攻击性行为、自我刺激行为、不能维持注意、走神等。这些行为问题都令家长日常带养困难,不仅限制了儿童个人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同时令康复训练课程难以进行,进一步阻碍儿童的发展。因此如何应对行为问题可以说是家长与康复师首先需要学习的技能,如果没有好好的处理行为问题,却开始其他部分的教学,如认知、发音等,往往会导致教学的进展非常缓慢,甚至进一步加重行为问题。

  问题行为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孤独症儿童家长经常问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有这些行为?孤独症这一疾病的症状和特征,如兴趣狭隘、社交障碍、语言沟通障碍,会使儿童倾向于发展出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又进一步影响日常沟通,且游戏技巧和应对能力不足。

  那么问题行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凡是行为都有功能,都有个人化的行为目的,行为必定是经过学习才会形成,孩子的行为都是由于其既往经历或经验产生的,其习得方式就是将行为与事物进行配对,这些事物将会令孩子产生相应反应。例如孤独症儿童对某些刺激过敏,如听到公共卫生间里干手器的声音时感觉害怕,通过配对,他们可能会对所有公共卫生间产生恐惧与抵触反应,如果家长试图让他进入任何公共卫生间,他们就会表现出抵抗、哭闹行为;如果孩子的某一行为既往吸引了家长的注意,那么将来他在需要被关注的时候将采用这种行为,如孩子通过尖叫获得了家长的及时帮助,下次需要帮助时孩子就继续采用尖叫行为。

  这些问题行为非常普遍,且一旦出现将不容易管理和消除。

  家长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问题行为?

  家长相对其他人是最了解孩子的,家庭也是场景最丰富、最自然的地方。若能从家庭层面、日常生活中不同场景采用合适的方式应对行为问题,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设法解决行为问题并不容易,但这对充分发展孩子的潜能和让他们拥有好的生活质量尤其重要。应对行为问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但也不是无迹可寻,而是有技巧和策略的。

  面对孩子行为问题,家长不必过度焦虑,而是要静下心观察孩子,仔细思考孩子呈现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想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寻找合适的替代行为,进而系统地实施行为计划,从而有效地增加替代行为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率。

  如何有效教授替代行为?

  若想达到替代行为真正替代原有问题行为,所教授的替代行为必须和问题行为具有同等功能。例如:为逃避任务而做出的行为,这时要教会孩子这一任务,如教孩子洗手,孩子剧烈哭闹,这时仍要坚持进行任务。对于为了获得具体物件而做出的行为,教授提出请求的技巧就是一种好方法,如孩子想要饼干,教会孩子指饼干,或者说出“饼干”。对于自我刺激性行为,如转圈、蹦等,教授适当的游戏技巧就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如带领孩子一起转圈、蹦跳,并适当停顿产生节奏,使自我刺激行为成为互动游戏的一部分。孩子为吸引家长注意的行为,应采取忽略的策略,如孩子故意把牛奶洒地上,此时要忽略其行为,全当没看见,在孩子离开的时候擦掉牛奶就行,不关注不批评不教育。应对发脾气行为,发脾气有几种对应功能,如由于不会表达,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发脾气,要教授孩子学会表达,由于强迫性行为而发脾气,如涂色不能超出边界,孩子由于能力不足又总是超出边界,使孩子不能忍受而发脾气,这时要提高孩子技能,提高控笔能力,无故长时间剧烈哭闹,应奖励冷静行为,如孩子哭声小下来了,要表扬,孩子最终不哭了,再次表扬。

  日常生活中具体教授哪种替代行为,要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而定。选择好了恰当的替代行为,孩子也未必能按预期做到,这时可以把这个替代行为拆分为几个小步骤。如教授孩子索要物品,一开始可以教孩子指物品,接下来逐步过度到教孩子说“要”,然后可以教孩子物品的具体名称。

  行为问题必须消除么?

  虽然减少问题行为很重要,但不能仅想着如何抑制、阻止或消除问题行为,更不能采用恐吓、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切记:应对行为问题,训斥无效!有些行为对他人、周围环境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或危害,则没必要强力消除。如恐惧性行为、强迫性行为,孩子对某一事物或活动极为恐惧,这时不可强迫,可以时不时的多加引导,待孩子心智水平、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后而自然接受,某些强迫性行为,如物品必须放置固定位置、写字必须横平竖直等,不危害他人及周围环境,则允许该行为存在。

  来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编辑:孟雯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