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又湿又热身体不适?酷暑阴雨双重考验怎么熬?三伏天“祛湿”攻略请收好

河南健康网 2024-07-2557055

  自从入伏以来,河南的天气就和往年不太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湿热难耐”!连绵的阴雨不但没有带来凉爽,反而还增加了湿度,大家纷纷感慨,扛得住热,咱扛不住“湿”啊!

  湿热不但让我们体感难受,在中医来讲,湿邪对身体也有不小的伤害,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如何祛除体内湿气?

  湿气重的表现

  什么是“湿气重”

  “湿”是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一种,最为难缠。湿气遇寒成寒湿,让人冷得透心彻骨;遇热为湿热,闷得透不过气、出不了汗;遇风化为风湿,成为难以摆脱的慢性病……

  湿有内湿与外湿两种。

  外湿指自然界之湿气,四季中以长夏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外湿除与季节有关,还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有关,如梅雨季节、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等,如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外界的湿邪很易侵入体内。内湿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贪食生冷或饮酒过度,损伤脾阳,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肝辱脾致脾虚,水湿内生。

  3个细节看你湿气重不重

  起床时的状态

  早晨起床身体困重,感觉头有东西裹着,或觉得身上有东西包着。中医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小腿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大便状态

  长期便溏,或大便不成形、但大便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如果大便不畅且不成形,说明湿气很重。

  舌苔状态

  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身体排湿后有什么明显感觉?

  湿气重什么感觉我们都知道,那排湿祛湿之后,身体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感觉呢?

  1

  不疲惫了、爱动了

  脾虚就会出现水湿不利,导致四肢乏力。如果水湿通利,脾胃恢复正常运化,人体气血生化有源,四肢肌肉得到了营养支持,身体就不疲倦了。湿气重的人都不爱运动,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如果变得爱运动了,说明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比较好。

  2

  食欲好了、舌苔薄了

  炎热的天气会使身体代谢速度变快,若脾胃运化不及,更容易湿邪聚积、进而使脾失健运,如果及时健脾和胃、消食利湿,食欲变好,也是湿气在排出。当舌苔变薄、齿痕不见了,说明脾运化湿气的功能恢复了。

  3

  大便成型了

  水湿流注于肠中,就会大便稀溏。如果大便逐渐成型了,不黏马桶了,说明肠中的水湿在变少甚至消失。

  4

  睡眠好了

  湿邪阻滞心脾,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于脑,脑得不到很好的滋养就会嗜睡。湿气排出后,身体会进入修复阶段,睡眠会变好。

  5

  头油少了

  头皮或脸部出油多、脱发,多数与体内湿气太重有关。如果头皮出油、掉发变少了,都是湿气排出的表现。

  6

  变苗条了

  水湿通常爱堆积在腹部、腿部,它们和脂肪混在一起,让人看上去虚胖。身材变苗条,提示身体正在排出湿气。

  9

  少口渴了

  总觉得嘴唇干、口渴,喝水后却不能解渴,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的表现。此时,重要的不是补水,而是健脾。如果不经常口渴了,就是湿气正在排出。

  怎么祛湿?

  夏季新陈代谢快,体内湿毒会从内往外走,如果此时能“推”一把,也能将湿气有效排除。常用的祛湿方法:三伏贴,艾灸、拔罐、刮痧、按摩、适当运动、食疗等。

  01

  三伏贴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和胃、鼓舞阳气,祛除寒湿,卫外固表、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也是冬病夏治常用的一种方法。

  02

  按揉阴陵泉穴可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至10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03

  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健走、球类运动、瑜伽、太极等,都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湿气通过汗液等排出体外。运动锻炼时应注意舒展筋骨关节,增加身体柔韧度,锻炼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锻炼时间建议选择清晨或者傍晚。

  04

  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痰湿体质者体型一般偏胖,活动时出汗多且容易疲劳,这种体质的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可选择山药冬瓜汤和赤豆鲫鱼汤,可配合干姜温中散寒湿。湿热体质者常有面部油,口苦、口臭等症状,饮食上可多食薏米、红豆、绿豆、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吃辛辣、冷饮及甜食。

  【山药冬瓜汤】

  功效:健脾益气、减肥利湿。

  做法:山药50克,冬瓜150克,一起放至锅中,文火熬煮30分钟即可食用。

  【绿豆、赤小豆、薏苡仁粥】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祛湿。

  做法:绿豆50克、赤小豆50克、薏苡仁50克,一起放至锅中,文火熬煮30分钟即可食用。

  来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