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刘升云:砥砺医道,领航中原风湿免疫学科发展

河南健康网 2025-01-094688

  

  刘升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与皮肤医学部主任,河南省风湿免疫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理事,中华内科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郑州大学学报审稿专家。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及厅级科研项目,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译《凯利风湿病学》第8-11版,参编统编《内科学》教材、《急诊内科学》等多部专业著作。参与国内多项专业指南制定,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2项。

  风湿免疫疾病,以其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和高难度的诊断治疗,长久以来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当免疫系统失衡,它会对骨关节、肾脏、血液等身体多个器官发起无差别攻击,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而在多年前,由于公众对此类疾病认知匮乏,患者往往因症状不同而误投他科,历经曲折方能确诊,这不仅考验着医生的智慧与医术,也让患者在求医路上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然而,在医学发展的历程中,总有一些人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洞悉疾病本质,引领着学科的前行,照亮着患者的希望之路。在河南省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刘升云教授便是这样一位杰出者的存在,他不仅在患者心中成为了一号难求的名医,更是构建起了一个学科,培养了一支队伍,推动了河南省风湿免疫事业的发展。

  见证发展,做好医院风湿免疫专科建设

  全国内科中最年轻的学科,便是风湿免疫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主要三甲医院才开始逐步成立风湿免疫专科。198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CRA)正式成立。彼时的河南省风湿免疫学科尚处于萌芽状态,专业人才稀缺,救治能力薄弱,专科建设几乎空白。1999年,刘升云博士毕业后,成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乃至全省首位专业的风湿免疫科医生。他的到来,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了这片未被充分开垦的土地。同年,肾病风湿科成立,从此医院开始了肾病风湿专业协同发展的步伐,也开启了刘升云教授的学科建设新篇章。

  “那时候,风湿免疫科只有我一个人,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面对学科初创时的孤独与艰难,刘升云从未退缩,他怀揣着对风湿免疫事业的无限热爱,不仅身先士卒,更致力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岁月流转,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茁壮成长,成为河南风湿免疫学科的中坚力量。

  “刘教授总不忘鞭策大家,要时刻保持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这份教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直到现在,刘升云教授依然带领大家进行每月1次的线上读书报告会,共话学科与行业的新风向,汲取最新研究成果与文献的精髓,不断攀登医学知识的高峰。

  同时,刘升云教授还积极倡导风湿免疫疾病的普及工作。“郑大风湿论坛”便是刘升云教授最亮眼的杰作之一。自创办以来,该论坛已连续举办13年,共38届,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论坛以疑难病例讨论为核心,深入探讨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策略,为河南省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11年12月22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正式成立,标志着该学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科室从最初的几名医护人员,到如今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为主体的人才梯队,拥有38名医师,2名研究员,高级职称14人,博士19人,硕士21人;51名护理人员,高级职称3人,硕士5人。高层次人才汇聚一堂,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医疗劲旅。

  “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发展与河南省风湿免疫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风湿免疫学科逐渐从萌芽状态走向茁壮成长。作为河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的刘升云,更是直接见证了郑大一附院乃至河南省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历程。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理念的带动下,河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一直积极推动基层风湿科建设。自2015年刘升云教授担任河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起,便定期到基层进行风湿病的基础培训以及义诊活动,提高了基层医生对风湿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满足了基层风湿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省级专家看诊的需求。

  现如今,河南省的很多地级市医院,甚至有些县医院,都已经开设了风湿免疫专科,使得更多风湿免疫相关疾病患者能及时得到确诊,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大家的目标,是让每一位风湿免疫病患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希望。”刘升云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如今,郑大一附院风湿免疫科已成为国家风湿病诊疗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河南省医学重点专科以及临床药理基地,年门诊量120000余人次,病房总床位数136张,年住院病人达9000余人次。科室诊治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炎症肠病相关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各类血管炎、痛风、假痛风、成人still病及发热待查、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复发性多软骨炎、VEXAS综合征等各类疑难杂症,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风湿免疫病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从单枪匹马到兵强马壮,从孤军奋战到携手共赢,刘升云教授和风湿免疫科团队一路走来,终于迎来了学科的稳步发展。

  “升云现象”,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在河南省风湿免疫界,刘升云教授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人们常以“神奇”来形容他的医术,这背后是他对风湿免疫类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深厚造诣。他善于捕捉到他人难以察觉的细节,精准定位疾病关键,为诊治开辟全新路径。在分析病例时,他总能跳出常规思维,巧妙转换视角,寻得突破之处,为病人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用药决策果敢且充满智慧。凭借其丰富的经验与智慧,无数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他的精心治疗下,症状得以显著缓解,重新拥抱正常生活。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多年前,刘升云教授还只是主治医师时,他的诊室就已门庭若市,挂号窗口前常常排起长龙,许多患者为了挂上他的号,不惜连夜排队守候。

  “刘主任对病人是真的好,不管是不是在门诊,只要有病人找他,他从来都不拒绝,患者找他像追星一样热烈。”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这种“时时门诊,处处门诊”的精神,加之患者络绎不绝,排队求诊的壮观场景,让他在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就成为了患者心中的“流量明星”,“刘升云”这三个字如同希望一般,流淌进了患者的心田,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升云现象”。

  面对赞誉,刘升云教授总是谦逊地一笑:“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刘升云教授在诊疗过程中,始终坚持“让病人把钱花到刀刃上”的原则。他开药只开对的、不开贵的,检查也力求精准、避免浪费,力求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他的带领下,风湿免疫科形成了处处为患者着想的风气。医生们不仅在治疗上精益求精,更在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

  科研创新,引领河南风湿免疫学科未来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对风湿免疫病的认识是关节炎或刮风下雨变天时导致身体产生的不适。然而刘升云表示,临床中的风湿免疫疾病远比百姓认知中的更为复杂:一些女患者没有任何关节方面的异常表现,只是表现为复发性流产,她们为此困扰,却不知道这与其自身抗体有关、风湿免疫有关;有些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但是他们却没想到造成自己骨质疏松的原因不是衰老,而是风湿免疫疾病……

  临床对某一疾病的认识,与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查手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刘升云教授的带领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不仅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科室已形成了九个明确的科研方向,涵盖了炎症性肌病等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脊柱关节炎、血管炎、复发性多软骨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

  “科研对于医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不断探索未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刘升云教授深知科研的重要性。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在2020年、2021年和2023年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分别排名第22位、第18位和第13位,科研实力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2022年,科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17篇SCI收录论文和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截至目前,科室累计承担了国家级子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8项,获得了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同样走在了全省前列。2013年10月27日,风湿免疫实验室正式成立,成为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并率先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实验室开通了同步远程会诊系统。时至今日,风湿免疫实验室已开展有抗核抗体谱、类风湿关节炎抗体谱、血管炎抗体谱、抗磷脂抗体谱等项目,并率先在河南省内开展涎液化糖链抗原、免疫球蛋白亚类定量(IgG亚类)、抗α胞衬蛋白抗体以及HLA-B27基因分型等特检项目,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医学检验中心。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科室的诊疗水平,更为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风湿免疫疾病通过正规治疗与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方案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目前尚并不能完全根除疾病。在其治疗上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但刘升云并不愿将该病称作“不死的癌症”,他表示,其实每一个患者都有希望,尤其是在当今医学水平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临床会涌现出很多疗效更好的药物,这是患者所渴求的光,也是刘升云所追寻的光,他期待,能与患者携手,在光下走得更远、走得更长。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