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吃了就会成瘾?会让人变傻?心理科用药真相来了

刘春莉 马晓娟    2025-09-18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900 【查看证书】

  “医生开的药会让我变傻吗?”——“不会。”

  “这些药物是不是激素?”——“不是。”

  在病房里,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作为长期与患者和药物打交道的心理科护士,今天带大家一起走近心理科药物,了解它们真实的一面。科学的视角,或许能帮我们打破偏见,认识这些守护心灵的“隐形助手”。

  药物治疗,并不是“让人睡过去”

  许多人对心理科药物的印象,还停留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心理科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药物作用来改善病态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低落情绪会逐渐回到正常水平;

  焦虑患者在抗焦虑药的帮助下,不再持续紧张担心;

  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病态的思维、情感、行为逐渐趋于正常。

  药物从来不是“束缚”,它们更像帮助患者回到生活轨道的钥匙。

  关于用药的3个常见误区

  Q

  误区1:“吃了就停不下来,会成瘾”

  心理科药物中,除了个别短期使用的镇静催眠药需注意依赖风险外,大多数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并不会成瘾。之所以“停不下来”,是因为精神心理疾病多为慢性病程,需要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的长期治疗。

  A

  Q

  误区2:“副作用太大,不如硬扛”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但大多数心理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控的。

  比如部分抗抑郁药在初期可能引起轻微头晕、恶心,1-2周后往往会缓解;抗精神病药可能带来锥体外系副反应,但医生可通过剂量调整或配合辅助药物来减轻。

  相比之下,“硬扛”的危害更大。抑郁症若不治疗,可能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导致自杀;精神分裂症若不治疗,则可能出现社会功能丧失,甚至公共安全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调整方案,护士也会随时关注大家用药后的反应,帮大家记录不适、及时反馈给医生。

  A

  Q

  误区3:“症状好了就可以停药”

  “感觉好多了,可以不吃了吗?”这是患者常问的问题。但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分“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症状缓解只是治疗的第一步。

  抑郁症通常需要巩固治疗4-9个月,以避免复燃;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则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贸然停药反而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A

  规范用药

  在心理科室里,护士每天都会帮患者核对剂量、提醒用药时间,也常和大家聊“怎么吃更安全”:比如有些药可能影响睡眠,建议早上吃;服用精神类药物期间别擅自喝酒,避免相互作用。如果出现任何不适,随时找护士或医生沟通——用药不是“一个人的事”,医护始终在旁边配合。

  心理科用药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帮助患者找回平衡的一把钥匙。

  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作用,更是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科学面对,规范治疗,帮助“心灵”重新找到秩序与平衡。

  来源: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