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别让肿瘤治疗伤了“心”,肿瘤患者更要关注心血管健康

贾启明 王晓凡    2025-09-25河南省肿瘤医院1428

  68岁的张阿姨在确诊晚期黑色素瘤后接受了两个周期的免疫治疗(PD-1抑制剂),肿瘤明显缩小。但第三次治疗后,张阿姨突然出现严重乏力、气短、活动后胸闷,被判断患上了“免疫相关性心肌炎”。

  张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研究发现,‌免疫治疗确实可能诱发一些心血管并发症,而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发病率极低、但致死率最高,正逐渐成为威胁肿瘤患者生命的 “隐形杀手”。

  如果继续免疫治疗,可能加重心脏损伤、甚至造成死亡;如果停止治疗,好不容易控制住的肿瘤可能复发,怎么办?能否避免?如何干预?

  今天,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肿瘤心血管门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贾启明为大家详细讲解。

  01.抗癌 “利器” 为何会伤 “心”?

  免疫治疗不同于传统化疗的“无差别攻击”,它通过 “唤醒” 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主动识别、精准打击癌细胞,大幅提升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尤其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领域,创造了诸多 “抗癌奇迹”。

  但免疫治疗并非完全没有副作用,其可能引发“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这包括皮肤毒性、胃肠道毒性、肝脏毒性、过敏反应、发热寒颤、感染及其他症状。

  而“心肌炎”仅是其中一种,发生率仅为0.04%~1.6%,非常罕见,但其凶险程度最高,发生重症的比例高。

  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可能已发展为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抢救时间紧、难度大。40%~60%的重症患者都不可避免发生死亡。

  因此,肿瘤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02.早发现,这些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免疫相关性心肌炎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缺乏典型的症状,且起病方式多样。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乏力、胸闷,容易被误认为是肿瘤治疗后的疲劳反应;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突然出现严重症状,进展迅速。因此,了解它的 “预警信号”,对肿瘤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典型症状

  ①早期隐匿症状:最常见的是不明原因的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如爬楼气喘);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轻微胸闷、胸痛,疼痛位置不固定,休息后可暂时缓解,容易被忽视。

  ②进展期症状:随着心肌损伤加重,会出现心力衰竭相关表现,如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躺平后憋醒,需坐起才能呼吸)、下肢水肿、咳嗽(咳出白色泡沫痰);若累及心脏传导系统,还可能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突然晕厥(心律失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③急性重症表现:少数患者会直接以 “暴发性心肌炎” 起病,出现持续胸痛、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等休克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高危人群

  并非所有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都会发生心肌炎,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需要在治疗期间加强心脏监测。

  ①联合用药者:同时使用两种免疫治疗药物(如PD-1抑制联合CTLA-4抑制剂)的患者,心肌炎发生率是单用一种药物的3~5倍,且病情更严重。

  ②有基础心脏病者:本身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肌细胞本就处于脆弱状态,更容易受到免疫攻击。

  ③老年患者:65岁以上的肿瘤患者,免疫系统调节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生心肌炎的风险更高。

  ④治疗早期患者:心肌炎多发生在免疫治疗开始后的1~3个月内,尤其是前6周,这一阶段是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时期,也是不良反应的高发期。

  03.如何早期识别:关键检查不能少

  由于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起病隐匿,仅凭症状判断容易延误诊断,因此 “主动监测” 是早期发现的核心。

  肿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加强监测频率。

  核心检查项目

  ①心肌酶谱:重点关注肌钙蛋白,这是心肌细胞受损的 “特异性标志物”;

  ②心电图:捕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炎症或传导异常。建议每次免疫治疗前进行心电图检查,对比前后变化。

  ③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左心室射血分数,用以提示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④心脏磁共振:诊断免疫相关性心肌炎的 “金标准”。清晰显示心肌水肿、炎症浸润和坏死情况,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监测频率

  ①普通风险患者

  在免疫治疗开始前,进行一次全面心血管评估,包括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超声;

  治疗期间,每2~3个周期复查一次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每6个月复查一次心脏超声。

  ②高危风险患者(如联合用药、有基础心脏病者)

  治疗前除基础评估外,建议加做心脏磁共振;

  治疗期间,每1个周期复查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每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若出现异常症状,随时启动紧急检查。

  04.平衡 “抗癌” 与 “护心”

  一旦确诊免疫相关性心肌炎,治疗的核心原则是 “及时抑制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保护心脏功能”,同时根据患者的肿瘤控制情况,权衡是否继续免疫治疗。医生会根据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分为 1~4 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仅如此,抗肿瘤治疗手段都会有副作用:靶向药物会引发血压波动,化疗可能导致心功能减退,放疗可能损伤冠脉血管,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危重的药物性心肌炎。各类抗肿瘤药物都存在与冠心病的直接或者间接关联。所以要避免“生了肿瘤,栽在心脏”!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