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暨教育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启动会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召开
4月15日,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暨教育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启动会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第五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副校长常俊标,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河南医学院院长董子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王成增等专家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余祖江主持。

王成增教授首先代表医院向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简要介绍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成果,该院作为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的建设单位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研人才培养。他表示,在平台启动后一定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着力将实验室打造成科研创新的“桥头堡”、人才成长的“摇篮”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器”,为服务行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董子钢教授表示,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的启动是郑州大学学科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郑州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国家医学创新体系方面掀开了新的一页,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预祝实验室和中心能够越办越好,不断取得骄人成绩,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李蓬院士表示,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的成立,对支撑河南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助力健康河南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两个平台作为天健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汇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国际学术和医疗技术前沿,产出系列成果,更好守护亿万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实验室和中心下一步的发展,她强调,一要强化协同联动,切实统筹好各方面资源,在确保各自良性运行基础上,加强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优势叠加效应;二要强化团队集成,以形成价值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为目标,着力打造能干事、想干事、能成事、成大事的科研团队;三要强化医研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和临床需求导向,在现实问题中找准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锻造发展优势特色,形成学术医术共同提升的良好格局。

常俊标院士和郑州大学医科院院长兼河南医学院副院长赵同金教授分别为与会人员介绍了实验室与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
李蓬院士、常俊标院士、董子钢副校长、王成增书记等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随后,郑州大学赵同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郑昕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余祖江教授、郭文治教授、郑州大学桑鹏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志刚副教授等分别做学术报告。

会后,与会的专家教授还一同到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
据了解,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是河南省高校牵头的第一个学科类全国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是参建单位。实验室以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线,聚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发,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研究方向,着力打造抗病毒药物研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教育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是郑州大学2023年获批的重要平台,主要聚焦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研究和治疗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一体化推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旨在打造基础、临床和转化相衔接的高端平台。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任卫英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南宁理工学院学子三下乡 乡村振兴开新篇 文旅扶贫结硕果
- 三声部民歌里的坚守与传承——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
- 关节痛,迈不开腿,开封市中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助您科学减重!
- 全国颈性眩晕专题研讨会在郑州成功举办 多学科专家共话颈性眩晕诊疗新进展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如何吃出健康 餐盘里面有答案
- 护理引领科普 健康点亮生活 | 河南省肿瘤医院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精彩启幕
- “黄金3分钟”跑赢死神,他们抢回了一条命
- 上下个楼大腿根老被“卡一下”又疼又酸,这是咋了嘛?
- 数智技术赋能髋关节翻修,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人工关节翻修科成功开展巨大骨缺损翻修术
- 第二届中国骨科教育大会骨科机器人技术全国推广活动周(郑州站)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