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郑大一附院刘刚琼教授团队根治困扰患者多年的夜间昏厥抽搐

河南健康网 2025-03-2827834

  8年前,因为反复夜间晕厥抽搐,王阿姨以为自己得了癫痫,一直按癫痫在治疗。今年春节前,王阿姨再次晕厥抽搐被家人紧急送到了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住院期间,24小时心电监护完整记录了王阿姨病症发作的整个过程,直到这个时候,困扰王阿姨多年的真实病因才被揭开,原来竟然是室性早搏诱发了尖端扭转性室速,才反复地导致王阿姨出现昏厥抽搐的症状。而王阿姨的这个室性早搏是一种更危险的类型:R on T的室性早搏(指发生于收缩期较早的室性期间收缩),极易诱发室速室颤,心脏骤停!

  明确病因后,王阿姨的主管医生立即联系了郑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刘刚琼主任,刘刚琼团队经过认真分析,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Brugada(布鲁加达)综合征等这些危险因素后,认为可以为患者首选射频消融术,如果不成功再考虑植入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经过周密准备,刘刚琼团队为患者成功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通过精确定位,在右心室调节束与前组乳头肌连接处标测到最早放电点,在此处放电消融后室早消失,在靶点附件巩固消融后手术顺利结束。回到病房后,连续监测1周的心电图,王阿姨都没有再出现早搏。术后三个月,王阿姨再次来医院复诊,经检查,患者未再发生心动过速,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刘刚琼主任说,王阿姨虽然经受了八年的病痛折磨,但她又是万幸的,因为R on T这一类型的室早室速很容易导致患者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要电除颤或紧急抢救用药才能过来,而该患者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均能挺过来确实是幸运的。以前没有射频消融这项技术时,很多患者只能接受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治疗,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只能被动地发现危险信号并启动电击模式,相当于发作一次就电击一次,患者会很痛苦并且会很耗费电池,而射频消融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室早室速问题。

  刘刚琼团队成员白中乐教授说,传统的室性早搏诱发都是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该患者越滴越没有用,结合患者都是在夜间睡眠时发作,我们调整思路,用麻醉药去镇静催眠,模拟其睡眠环境,果然在此类条件下发作了,为后续手术争取了机会。并且手术位点不好到位,我们采用腔内超声指导定位的方式为有效消融奠定坚实基础,也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根据发作的频繁程度分为偶发室性早搏和频发室性早搏,根据心电图形态特点,分为单源室早和多源室早。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焦虑、疲劳、熬夜、过量饮酒等;病理性包括心肌缺血坏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一些药物影响。有一些患者无症状,通过体检发现,还有一些有明显心悸漏跳的感觉,需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来确认室性早搏发作的次数和形态。如果发作次数少的话可以不用特殊治疗,较多时需要用药或射频消融手术根治。可用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还有一些中成药。对于频发单源室性早搏,尤其是24小时内室早次数超过1万次的,最好的办法是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微创手术,仅仅像打针一样,通过穿刺腿上的静脉送入几毫米粗细的消融导管,对心脏的传导系统进行消融,术后也无需服药,对于反复发作的室上速患者是最优的治疗方式。

  据郑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医学部主任张金盈教授介绍,从2024年河南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到现在已经1年多了,通过这段时间的专业整合、学科细化、突出优势,刘刚琼教授团队主导的心律失常专业方向,聚焦卡脖子问题,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解决临床难题,实现了临床教学科研多方面的进步,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病痛,还使他们能够重新恢复健康,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患者的充分肯定。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