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31岁宝妈确诊晚期乳腺癌 专家:长期生闷气,情绪可致癌

袁鹏 刘斐斐    2025-04-233534

  俩孩儿宝妈被确诊“乳腺癌晚期”

  31岁,本该是绽放光彩、陪孩子成长的黄金岁月,河南郑州的李女士(化名)却在生日当天收到了一份最残酷的“礼物”。当检查报告摆在眼前,命运的重击让她的世界瞬间崩塌——癌细胞已全身扩散,肝脏布满病灶,确诊乳腺癌晚期。

  “两个孩子还这么小,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李女士满心悲戚,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一位母亲深深的无助与绝望 。

  主治医生透露,李女士因经济压力和生活琐事长期郁郁寡欢,习惯将情绪压抑在心底,这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

  生闷气会“闷”出癌症?河南健康网邀请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袁鹏,深度剖析“情绪致癌”背后的科学机制,揭开健康隐患背后的真相。

  

  为何生闷气会“闷”出癌症?

  袁鹏表示,长期情绪压抑会通过三重机制增加患癌风险:

  1.免疫崩溃: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升高,抑制CD8+T细胞和树突细胞活性,削弱免疫系统监视、清除癌细胞的能力。

  2.激素失衡:引发雌激素水平异常,刺激乳腺细胞过度增殖。

  3.恶性循环:为缓解长期情绪压抑可能催生暴食、酗酒等致癌习惯,叠加睡眠障碍进一步破坏免疫,从而影响内分泌平衡。

  此外,在心理学中的“癌症易感性行为”以压抑情绪、回避冲突为特征,研究发现这类人群的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因子可能更活跃,更加速肿瘤进展。

   

  

  乳腺癌早期哪些信号易被忽略?

  袁鹏提醒,乳腺癌早期隐匿信号易被忽视,警惕6类不典型表现:

  1.形态异常

  双乳突发不对称,单侧体积、轮廓短期改变需警惕。

  2.分泌物警报

  非哺乳期乳头溢血或咖啡色液体,警惕导管内癌变可能。

  3.皮肤病变

  乳头反复脱屑、糜烂伴瘙痒,易误诊湿疹,需警惕派杰氏病。

  4.结构位移

  局部皮肤凹陷(酒窝征),手臂上举时更明显,勿误认内衣压痕;后天性单侧乳头内陷,或为深部肿瘤牵拉信号。

  5.皮肤特征

  局部皮肤增厚粗糙,毛孔加深呈“橘皮样”改变。

  6.疼痛误区

  出现间歇性钝痛或刺痛,但约有10%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规律疼痛,甚至放射至腋窝或后背,容易被误认为“乳腺增生”“经期不适”“肌肉劳损”,需知乳腺癌≠无痛。

   

  普通女性,尤其情绪易波动人群,如何科学预防乳腺癌?

  袁鹏表示,乳腺癌预防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和医学筛查,尤其关注高情绪波动女性群体。乳腺癌预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度体重、均衡饮食、定期锻炼和充足睡眠等,如多摄取新鲜果蔬、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每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150-300分钟等。

  2.建立情绪释放机制和规律性压力调节,可通过规律运动、主动放松训练、家庭支持、朋友聚会等方式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3.完善筛查网络,20岁起实施月经周期后3-7天的“视触结合”自检法,如观察皮肤纹理、触诊肿块、检查乳头分泌物,35岁前每年1次乳腺超声,35-39岁缩短为半年1次,40岁后联合乳腺钼靶形成“超声+钼靶”双筛查模式,形成从乳腺癌预防到早诊的全面防治。

  

  长期情绪压抑、爱生闷气还可能诱发哪些疾病?

  袁鹏提醒,长期情绪压抑和慢性心理压力对健康影响深远,不仅与乳腺癌相关,还和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研究数据表明,长期抑郁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会增加1.3 倍;在非吸烟的高压力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会提升50%;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更是会因长期情绪问题增加2.1 倍。此外,其他疾病或癌种与情绪因素也存在密切关联。他强调,情绪调整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在最后

  情绪是心灵的晴雨表,无声记录着生活的潮起潮落。可长期的情绪压抑,却会在身体里留下刻痕。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不妨从今天开始,用一个拥抱、一次倾诉、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化解被生活重担压抑的叹息,让生命在温柔的治愈中重新舒展,绽放光彩。

  

  受访专家小传

   

  袁鹏,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现就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美国肿瘤专科医院排名第一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药信息学会肿瘤与炎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分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乳腺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十八年,擅长各类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诊治,尤其擅长腔镜下乳腺癌乳房整形假体重建术、乳腺癌保乳及根治术,乳腺肿瘤微创手术等。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课题及国自然项目,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分别1项;河南省医学科技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河南医学科普科技奖二等奖1项。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