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二附院深度参与的《心电图身份识别团体标准》发布
近日,《心电图身份识别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该标准由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李中健、郑大二附院心电图科主任李世锋团队提出,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和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联合起草,河南省标准化协会组织不同行业专家论证通过。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步入规范化、高效化发展新阶段,将为国内外多领域身份识别工作带来新方法、新变革。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社保、医疗、金融、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在人脸整形、损毁,或指纹损毁、指套造假等情况下,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DNA检查复杂、成本高、耗时长,如遇基因突变、同卵双胎等情况,则无法进行身份识别。心电图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心电信号(ECG)的生物识别技术,利用心电图机,通过活体个人体表描记心脏的每一个心动周期,记录电活动变化的生物特征波形并将其作为特征点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和成本低、操作便捷、不可造假、不可复制等优势。可弥补上述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足,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当前,心电图生物特征识别还存在波形边界位置无统一标准定义等问题。本标准的发布,必将推动心电图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指导在各行各业的正确应用。早在2005年,李中健团队提出的“心电波形唯一性假说”,已推广至多个领域。期间,累计发表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并荣获“心电生物特征身份识别卡”国家发明专利。
此次标准的发布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各行业对身份识别的精准性、便捷性与安全性需求日益提升。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凭借其唯一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等优势,极大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生物特征识别体系。该标准的发布也将会在法医学司法鉴定、保险理赔、社保、医疗、金融、教育、交通、军事、宇航、航海、动物研究等领域广泛应用,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
标准的制定凝聚了众多行业专家的智慧。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专家们对心电图身份识别的关键环节——包括数据采集、处理、特征提取均制定了详细规范。标准内容涵盖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多元应用场景,为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全面、细致地指导和规划。
李中健强调:“该标准的发布将加速心电图识别技术从‘个案和专业验证’向‘规模和广泛应用’的跨越。”此外,标准的发布还将有力推动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从人工识别向AI智能识别推进。各行各业可依据标准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心电图身份识别团体标准》的深入实施和广泛应用,该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便捷、安全的身份认证服务。在标准的引领下,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必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启身份识别新时代!
来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