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九岁娃总憋不住尿,呼吸若有若无带甜味 专家:这是糖尿病在敲门

刘斐斐 武楠    2025-08-052290

  九岁娃查出了糖尿病

  最近,王女士9岁的儿子总憋不住尿,夜里尤其明显,一趟趟地往厕所跑。白天他也总抱着水壶,不停地喝水。更让王女士心里犯嘀咕的是,孩子呼吸时总带着一股似有似无的甜味儿。那天帮儿子系鞋带,俯身时她又摸到他运动鞋内侧湿漉漉、黏糊糊的。这些不起眼的小状况凑在一起,最终让孩子查出了糖尿病。

  像王女士一样,不少家长对儿童糖尿病存在盲区,常把“口渴多尿”误以为是“天热”或“长身体”。那么,家长们最容易掉入哪些认识误区?从中医角度看,又有哪些不起眼的信号在悄悄拉响警报?为此,河南健康网邀请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三病区主任武楠揭开儿童糖尿病的认知迷雾,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儿童糖尿病。

  家长常踩的四大认知误区

  武楠表示,大众对儿童糖尿病在病因、遗传、治疗及症状识别方面存在误区。

  误区一:吃糖多=得糖尿病。

  正解: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身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如胰岛素不足或抵抗,吃糖多并非主因。但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导致孩子肥胖,会增加患病风险。

  误区二:父母没病,孩子绝对安全。

  正解: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容易得”,而非必然性。即使父母患病,孩子也未必得病。孩子的患病风险,取决于其自身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结构、运动习惯。

  误区三:孩子得病就得终身吃药。

  正解:对于早期发现且与肥胖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儿童,通过严格的饮食管理、规律的运动锻炼,并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必要的中医调理,血糖水平完全有机会恢复正常,甚至可能无需终身依赖药物。 但必须强调的是,任何治疗方案的调整都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停药。

  误区四:只有“三多一少”才是糖尿病。

  正解:等到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相对严重的阶段。一些早期易被忽略的信号更需警惕,如肥胖儿童颈后皮肤发黑、粗糙(黑棘皮症),舌苔厚腻,经常感到疲倦乏力,以及伤口愈合速度变慢等。

  中医视角:别忽视这些身体的早期警报

  武楠指出,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早期有些信号非常隐蔽,容易被家长忽略:

  1.喝水多却总口干(上消信号)

  孩子抱着水壶猛灌,喝完没多久又喊渴,呼气有时带“甜味”或“烂苹果味”。这提示可能是“上消”,中医认为属肺热伤津。

  2.吃得多饿得快、大便干(中消信号)

  孩子饭量突然变大,刚吃完饭一会儿就喊饿,大便干燥。注意:早期体重可能不减反增,后期才消瘦。这提示可能是“中消”,中医认为属胃火炽盛。

  3.尿多,尤其夜尿频繁(下消信号)

  孩子以前不起夜,现在一晚上要起来两三次小便,尿液浑浊、泡沫多;或者像王女士儿子那样,鞋袜湿黏,可能就源于憋不住尿。这提示可能是“下消”,中医认为属肾气不足,固摄无力。

  4.看整体状态

  孩子胖乎乎、舌苔厚腻、肚子圆鼓鼓:中医认为这提示体内“痰湿”太重,代谢不畅。

  孩子常嘴巴干、眼睛干、感觉两肋发胀、睡觉爱出汗、舌头红红的、舌苔浅,中医认为这提示“阴虚”,往往还伴有气血运行不畅。

  武楠强调,这些看似零散或不严重的小毛病,特别是当它们组合出现时,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早期警报,提示脏腑功能(肺、胃、肾)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争取早发现、早干预。

  专家小传

  武楠,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三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三(甲状腺)病区主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二届开封市卫生系统“五位一体”后备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理事、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分会常委等。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病,以及眩晕、失眠、焦虑、便秘等内科杂病。

  坐诊安排:周一全天、周四上午、周六全天B区220诊室,周三、周五下午B区332诊室

  联系方式:18637830919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