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开封市委党刊《魅力开封》杂志刊发周广辉署名文章——倾智倾力建好中医院 传承创新当好领头雁 强力支持“中医药强市”战略实施

河南健康网 2022-04-01430592

  近日,中共开封市委主办党刊《魅力开封》杂志刊发了开封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周广辉署名文章——《倾智倾力建好中医院 传承创新当好领头雁 强力支持“中医药强市”战略实施》。

详情如下

倾智倾力建好中医院 传承创新当好领头雁

强力支持“中医药强市”战略实施

开封市中医院党委书记 周广辉

  开封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医药文化名城,特别是以王惟一针灸铜人为代表的宋代中医药文化尤为突出。河南是中医资源和文化大省,南阳仲景文化,焦作怀药文化,洛阳正骨文化和开封大宋中医药文化,被称为河南省四张“中医药文化名片”。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整理宋代中医药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开封“宋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按照开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打造中医药强市”工作要求,努力把开封市中医院建设好,发挥好引领与龙头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振精神、铆足干劲,为“中医药强市”战略实施提供强力支撑。

  立足中医院 开启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布局发展“三维度”,奏响高质量发展“交响乐”

  上谋项目,摁下加速发展的“快捷键”。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本着“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以项目带动,助推市中医院发展。2021年7月发布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项目,包括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市中医院认真研究政策、对照方案、前瞻布局、科学谋划,逐年制定项目谋争计划。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传承创新大楼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各项建设任务按照时间节点如期推进,预计2022年5月主体结构封顶。2022年积极谋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该项目经过包装,已获河南省发改委审批,上报国家发改委。2023年争取“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和“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项目,其中“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已经完成项目包装,时机成熟,可随时申报立项。同时在市卫健委统一安排部署下,拟同市级综合性西医院联合申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项目。此外,医院还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项目,以大宋中医药文化和开封市现有中医药服务架构为依托,开展中医药相关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研、产业和文化等领域出口服务,让大宋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下推技术,跑出传承中医的“加速度”。加强市中医院牵头的医联体建设,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注重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国家实施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的目标。建好中医馆只是做好了“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做好中医人才培养和适宜技术培训应用的“下篇文章”。我们要在基层大力开展推广理疗康复、针灸火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让中医沉在基层、惠及基层,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快推进“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以建强带强基层中医馆为抓手,加大人员与设备投入,努力建成“示范性中医馆”,让基层成为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主阵地,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让中医药成为群众的“第一健康守门人”。

  横向发展,把握医院发展的“主旋律”。始终坚持正确的中医办院方向不动摇,坚持“特色、内涵、开放、转型”发展理念,持续打造中医特色优势核心体系圈、完善现代医学技术支撑体系圈、开拓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圈,坚持“靠中医特色立院、靠重点学科强院、靠技术体系兴院”的发展定位。布局“三圈”,坚定“三靠”,启动胸痛、卒中、创伤“三个中心”创建工作,开展心、脑血管等介入手术,与河南大学合作共建中医院,更新核磁共振、CT等大型设备,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持续提升术科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为中医特色技术发挥提供更加稳固的支撑。

  (二)练好发展“基本功”,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强专科,提升中医服务的“内功”。市中医院在做强做精糖尿病、肝病、脑病等传统优势专科基础上,持续拓展中医特色专科的数量和内涵,特别是持续加强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大康复、中医大肛肠等最能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专科建设,打造“中医特色更加鲜明,中医内涵更加深刻,中医服务更加全面,中医保障更加有力”的品牌专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针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形势,老年病、慢性病、代谢性疾病等多发高发,中医药在减少慢性病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构建起覆盖人们“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是“上对要求,下应需求”的重要举措。

  兴产业,练好融合发展的“招式”。一是打造医疗合作新模式,统筹规划,积极融入“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如可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等国内一流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在开封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等中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医院基础设施,由市中医院整体托管经营,推动开封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汇集中医药高端人才,打造人才战略高地。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以市政府名义同全国名老中医、岐黄学者等高端中医药人才签约,让不同专业的大师、名医定期来汴坐诊带教,柔性借助名医资源,逐步产生 “名医效应”,汇聚中医力量。三是推广中医保健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市场。市中医院在中医保健产品研发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春有调理茶、夏有三伏贴、秋有御膏方、冬有三九敷,已形成了顺应四时养成规律的保健品牌。同时还要同旅游景点结合,逐步推进香囊、药茶等养生产品的销售。

  扬特色,造好提升内力的“良方”。中药制剂是祖国医学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临证实践中沉淀形成的、确有疗效的中医宝贵财富。市中医目前拥有中药制剂品种67个,其中包含省注册批复制剂36个、实施备案管理的制剂31个。在国家中医药传承工程暨自贸区医院内建设的制剂楼,目前已经进入装修阶段,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制剂楼共六层,总面积7480m2,净化面积约2600㎡。建成后,将成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产能突出的现代化制剂机构,拟申请成为“河南省区域中药制剂中心”,不仅满足市中医院自身制剂需求,更能为市内综合医院乃至周边省、市医疗机构提供制剂委托加工服务,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区域内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流通、销售产业链条。

  育名医,营造弘扬中医的“气场”。注重培养具有坚定的中医信念和较高的中医思维能力与临床水平的“铁杆中医”。发挥国家、省、市、院四级名医工作室作用,开展中医师承教育,遴选中医功底扎实、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师进行拜师,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传承好、发扬好。市中医院启动了“361中医药人才培训工程”,在“十四五”期间培养30名学科领军人才,60名骨干人才,100名优秀青年人才,打造老、中、青三大年龄阶层,齐头并进的中医药人才梯队。持续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将更多优秀的人才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之中,努力打造国家、省、市、院四级名医梯队。推进市校合作共建“河南大学中医院”,借助河南大学平台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中医药强市”战略实施,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三)打好“三个战役”,绷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安全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2020年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在当前常态化防控探索和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阶段,要持续推广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和中西医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和歼灭战。

  在疫情初期,用“控、隔、断”封控、隔离、阻断病毒传播,打好阻击战。在做好确诊患者、密接人员隔离工作的同时,实现中医药快速参与,做到“四个第一”,第一时间启动中医药参与的应急防控指挥和救治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应用中医药防控救治方案,第一时间有中医药专家团队,第一时间用上中药。

  在疫情中期,用“抗、消、杀”对抗、消毒、杀灭新冠肺炎病毒,打好攻坚战;中医药深度介入治疗全过程。对轻型、普通型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发展。对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人一策”,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促进重症向轻症转变。

  在疫情终末期,用“注、改、防”注射疫苗、改善习惯、预防复发,打好歼灭战。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将中医药预防延伸到封控社区及一线重点岗位人群,确保有需求的居家隔离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愿服尽服”。组织成立中医巡回指导专家组,定时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和封控社区指导中药预防,开展服药随访。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守牢疫情防控安全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站位新时代 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大发展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作为中医药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坚持传承创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强化“四个支撑”、做到“五个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四个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强化组织框架支撑。当前,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医管理机构体系仍不健全,地级市、县基本没有专设中医药管理机构,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在基层难以切实贯彻落实。需要强化中医药组织框架支撑,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统筹规划和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中医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健全中药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对中药资源管理和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2019年1月“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挂牌成立,成为与市卫生健康委并列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之一。因此,要真正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为中医药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制度设计支撑。《中医药法》出台后,国家为了推进法规的贯彻落实,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文件举措。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制度设计支撑。如在中药院内制剂销售和流通环节,应出台有关政策,为流通使用松绑,允许省域间跨省使用,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服务半径,拉动产业发展,让确有疗效的院内制剂造福更多群众。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莅临开封市中医院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

  强化医保政策支撑。在最近出台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各地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中医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中医病名存在“一病多名,多病同名”的现象,中医病名偏少,难以与西医病名相对应。以西医为基础的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医保付费方式,同中医的特点并不能很好的匹配。因此,在医保支付方式上,需要根据中医医疗服务自身特点,聚焦临床需要、合理诊治、适宜技术,形成管用高效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机制,将符合条件的院内制剂、中药饮片、中医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对中医医疗机构的调整系数进行倾斜支持。

  强化人才培养支持。统计显示,2020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82.9万人,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16.5%。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医人才培养较之西医有明显的差距。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把师承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市中医院刘学勤、庞国明、陈五一、闫镛先后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一批爱中医、精中医、用中医的中医药人才。

  (二)做到“五个并重”,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中医与中药并重。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当前中医与中药还未充分达到协调并重、平衡发展。目前还存在中药饮片质量、中成药开发和生产工艺标准不高等诸多问题,影响了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因此开展中药材道地性、资源保护与供给、规范化种植研究,从源头上提高中药材质量,建设全过程质量可溯源体系势将是推动中药发展的主要抓手。还要顺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手段,研发疗效作用大、便于携带保存和服用的中成药新品与新剂型,着力凸显中药“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的独特优势。市中医院将做好新制剂楼的建设与规划,加强设备和人员投入,持续申报备案新制剂品种,将其建成全省规模最大、设备最优、品种最丰的区域性中药制剂中心,更好地服务开封乃至全省人民群众。

  临床与科教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要做好中医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中医学从诞生之日,就是哲学与科学的结合体。中医临床与科研并重,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体系、服务模式,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市中医院借助市校合作大好契机,充分利用河南大学科研平台,申报并通过了“河南省防治内分泌疾病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医师承教育,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拜名医”,传承弘扬学术经验和思想。

  传承与创新并重。当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着优质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要想实现中医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要持续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充分激发和释放中医药发“三大作用”、“五大优势”的潜力和活力,牢固树立中医药理论在传承创新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消化、吸收中医药文献,将古方的科学内涵和思维理念转化为新的技术成果,做到“古为今用,化古为今”。充分利用数据科学等现代技术手段,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加强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应用方法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持续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诊疗的需求,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事业与产业并重。2019年7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上曾指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时代的需求,是弘扬中医的需求,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要明确方向、找准定位、转变理念、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促进中医药事业与产业融合共赢。中医药具有贯通一二三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的特性,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中医药同文化旅游、养生养老、中药种植、信息技术等充分结合,如建设养生园区、打造健康小镇、推进药食同源、开办特色酒店等,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五大资源优势,以“+中医药”驱动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医与西医并重。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的全国性社会实践又进一步充分证明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甚至生命安危方面所具有的特有特效的重要作用。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财政预算、机构设置、行政级别、科教投入等工作中切实用“中西医并重”的理念指导工作,把中西医并重方针落到实处。要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西为中用、中西合璧”基本思路,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逐步探索创新中西医结合新模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在肩再出发。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实践者、推动者,要以舍我其谁的气魄、敢为人先的胆识,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勇做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持续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弘扬大宋国医精髓,把开封市中医院建设好,加快推进“中医药强市”步伐,为开封市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魅力开封

编辑:刘明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