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冬病夏治
当前正值三伏之中伏,是一年中冬病夏治的当令时节。虽然冬病夏治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少适宜冬病夏治患者和养生人群的习惯,但冬病夏治的内涵、冬病夏治选择三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还不很了解。
今天为大家详解上述问题。就冬病夏治的适宜人群、具体方法、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详细解释,并为您推荐几款冬病夏治药膳供选择。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起源于中医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理论,是中医时间医学与整体观念的结合。中医学认为,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阳气下降到最低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导致阳气不足者身体机能下降,引发疾病;所以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的季节,人体阳气最鼎盛时候,气血流通最旺盛的时机,对冬季易发作或易加重的疾病施以助阳治疗,从而振奋阳气,调补阴阳,提高机体免疫,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日阳气升发,万物生发,养护身体当顺应时节,以养阳气为主。“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日阳气渐旺,人体阳气亦旺盛,夏季对应属火,故以养阳为主。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阐明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源于大自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斗争和生存,制约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一体化不可分割。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接,四时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长于夏”则表明夏季为阳气旺盛之时,人体内的阳气受之影响也随之上升和增长,三伏天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鼎盛时期,体内的阳气亦是最旺之时,此乃体表经络气血最充足的时机。
何谓“三伏”
“伏”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外的杂节气,含阳气潜藏、积蓄之意。“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始见于唐代《初学记》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被沿用至今。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纪日,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24年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这为大家冬病夏治提供了更多机会。如果错过了头伏,中伏、末伏还有3次机会。
冬病夏治为什么要在“三伏”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代表着酷热夏季的到来。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的第2个庚日止,为三伏天,正处于夏至到秋分之间,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亦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被认为是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期。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中药、药膳、三伏贴、灸法(灸、督灸、脐火灸)、拔罐、 火龙罐、中药热奄包、中药局部薰洗、推拿按摩等。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一方面可借助大自然的旺盛阳气,在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通过中医特殊治疗方法,使患者虚损的阳气恢复正常,达到治病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以至秋冬时不易被阴寒所伤,以达到防病的目的。适合于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指虚寒性疾病,及亚健康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等寒性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受凉、吃冷食加重或复发的胃寒、胃痛及泄泻等虚寒性胃肠道疾病;
痹症:具有畏寒、肢体冷凉、后背凉的强脊炎、风湿、颈肩腰腿痛等肢体关节疾病。
妇科疾病:具有畏风、畏寒、手脚冰凉等特征的痛经、产后风、宫寒等妇科疾病。
亚健康人群:怕冷、虚损无力、预防保健等。
哪些疾病不适合冬病夏治
中医辨证为热证的不适合冬病夏治,如实热证、湿热证、阴虚火旺证等。症状表现为发热、不怕冷反怕热、喜欢饮凉水、口干舌燥、汗出如油、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痛;盗汗明显、手足心热、烦热易怒;关节红肿热痛、咳吐黄脓痰、小便黄、大便干结等,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这部分人应用冬病夏治如同“火上浇油”。
冬病夏治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不能替代其他治疗。某些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正在接受相关治疗者,不宜冬病夏治;慢性病患者在进行冬病夏治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以免导致疾病加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诊疗。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1)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2)时间最好是上午,天气晴朗,下午5点以前为佳;
(3)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烧患者及怀孕期间不适合;
(4)皮肤过敏、瘢痕体质等人群不适合,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微痒及烧灼感或发泡现象,可暂停治疗;
(5)治疗时不能处于过饥、过饱、过劳、大醉等情况,以防出现晕厥;
(6)治疗期间不要处于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里,少饮凉水、冰镇饮料,少食螃蟹、凉茶等寒凉食物,也不适合吃羊肉等辛辣刺激食物。
推荐几款冬病夏治药膳
(1)党参、百合、炙黄芪、桔梗各10g,蛤蚧1对,加入适量姜葱食盐,炖汤服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等属于气虚、阳虚的患者。
(2)茯苓、炒白术、炙黄芪、党参各10g,高良姜、干姜各6g、草果3g,羊肚/猪肚50g,加入适量姜葱食盐,炖汤服用。适用于慢性腹泻、纳差、腹痛、纳差、面黄肌瘦等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焦虚寒者。
(3)肉苁蓉、山药各15g,羊脊髓骨50g,加入适量姜葱食盐,炖汤服用。适用于畏寒怕冷、易于感冒,手脚不温、四肢发凉,经行腹痛、疲乏无力等属于下焦虚寒、肾阳不足者。
来源:河南省中医院
编辑:于文杰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