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2岁宝宝行为“有点怪”,确诊孤独症!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要警惕

陈怡澎    2025-04-18河南省儿童医院10051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针对包括“小星星”在内的“小骨干”“小眼镜”“小胖墩”及“小蛀牙”五大问题,开展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据统计,中国孤独症儿童群体已超300万,且每年以20—30万的速度在增加,已成为导致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首位疾病。在我国,基于9个城市的数据发现6—12岁孤独症的患病率约0.7%,即每142个儿童中有1个儿童患病,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患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岁宝宝爱“独处”

  布布(化名)就是这众多“小星星”中的一员。2岁6个月的她只能说出少量单字,很内向,理解不了家长的话,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妈妈的悲伤情绪无反应,又极度依赖妈妈,为此一家人都很焦虑,多方打听带孩子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

   

  康复中心四病区主任张会春带领医生、治疗师、护士,对布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制定了精准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康复中心名誉主任尚清带领康复团队对治疗进行“三级质控”,确保患儿的精准治疗和治疗效果。

  经过1个月的康复治疗,布布从依赖妈妈、无法安坐,到能独立上课、主动与小朋友玩耍,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能和信任的人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这是孩子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希望她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妈妈激动地说道。

  过于“内向”需警惕孤独症

  目前,孤独症没有特效的药物能进行治疗,但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对患儿进行长期系统的科学干预,能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并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根据宝宝年龄在表中查对应的警示指标,如有相应表现,就考虑可能有孤独症早期症状。比如11个月宝宝,在>10个月年龄查看对应的警示指标,如果宝宝听力是正常的,父母叫他的名字没有反应,就考虑可能有孤独症早期表现,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专业守护,为“星星”护航

  河南省儿童医院自2000年起已经开展关于孤独症相关的筛查工作,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区域内孤独症诊疗的标杆,康复医学科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临床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郑州市孤独症儿童定点诊治机构,2021年成立康复医学科孤独症专科病房。2025年被河南省卫健委授予河南省儿童孤独症诊疗中心。

  河南省儿童孤独症诊疗中心构建了集筛查、评估、干预、康复于一体的服务体系,组建了由康复医学科、儿童保健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神经内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的专家团队。

  引入澳大利亚郁孟德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州医学院刘学诚教授团队、上海交大附属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团队及新华医院李斐教授团队,传授国内外先进的孤独症诊疗技术。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种复合感觉治疗模式在孤独症中的应用、神经肌肉与感觉协同治疗技术、前庭激活技术、听乐治疗等,开展了精神运动疗法、地板时光治疗、结构化教育、早期丹佛治疗、PEERS社交训练、孤独症IMPCT干预训练、自然情景化课程、沙盘治疗等治疗技术。开展了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Griffith量表、韦氏智测、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VB-MAPP)等30余项国内外先进康复评估诊疗技术,满足不同程度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需求。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