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郑大一附院郭贯成:无影灯下的生命“摆渡人”

郭啸轩    2025-04-2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869

  郭 贯 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兼东院区急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2020年度全国急诊外科突出贡献奖、赞比亚国家“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郑州市“医德标兵”,中国援非医疗专家。河南省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老年健康管理学组委员、河南省创伤医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委会多发伤学组委员、中国动物致伤防治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救死扶伤忙昼夜,寒冬炎夏省昏晨。”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急救中心的走廊里,郭贯成那匆匆的身影仿佛是一道永不熄灭的光,照亮着每一个危急时刻。他是患者口中妙手回春的“郭一刀”,是同事眼中万能的“救火队长”,更是非洲患者心中难以忘怀的“中国白求恩”。从基层医院里青涩懵懂的医学生,到河南急诊外科领域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郭贯成用37年的漫长光阴,深刻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以刀为笔书写生命奇迹

   

  “急诊外科是医院的尖刀连,我们打的都是生死时速的硬仗。”郭贯成的手术刀,宛如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生命的画布上书写着一个个惊心动魄却又充满希望的奇迹。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城市沉浸在宁静之中,而郑大一附院东院区急诊外科手术室里,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竞赛正紧张上演。患者郑先生被一根长达30厘米的螺纹钢贯穿胸腹,情况万分危急,被紧急从外地转运而来。刚刚回到家的郭贯成,一接到消息,就毫不犹豫地赶回医院。他迅速召集急诊外科、泌尿外科等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那根螺纹钢表面凹凸不平,还紧紧贴着大动脉,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郭贯成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将整台手术分为“剖胸探查-脏器保护-异物取出”三个关键步骤,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排雷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异物完整取出,完成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损伤控制性手术。

  郭贯成不仅擅长创伤类手术,他还有一手绝活——腹部探查。患者李先生因为反复消化道出血造成血红蛋白多次下降至30g/l的严重贫血在郑大一附院急诊ICU住院,此前已经在外院进行了保守治疗、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介入干预等多种治疗方式,但病情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郭贯成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经过评估认为存在手术指征,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开展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在肠道的一个褶皱内存在出血点,是由于位置的特殊性造成的反复出血。郭贯成说:“大家都称我们是救火队,不管哪个科室需要,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无论是小小的胃肠痉挛,还是严重的肠梗阻、肿瘤,只要是腹痛病例,到了他手里,几乎都能迅速找到病因。这样的案例,在郭贯成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尖刀刺伤导致的胸腹部联合伤、超大腹腔肿瘤切除手术、腹腔感染、脓肿造成的急腹症……对于这些病症,郭贯成总能凭借着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让他们在绝境中重燃生命的火焰。

  

  跨越国界的医者仁心

  “在赞比亚的星空下,我读懂了医者的真谛。”这段援非经历,成为郭贯成职业生涯的精神坐标。

  2007—2011年期间,郭贯成主动参与到河南省援非医疗队工作之中,前往赞比亚利文斯顿总医院主持外科工作,在这个艾滋病感染率高达26.7%的国家完成了近千台手术,历经血液喷溅入眼、手术针穿透手套、脓液渗入伤口三次职业暴露,他强忍阻断药的剧烈反应依然坚持完成每日手术。“那时我想,就算倒下也要倒在手术台上。”这种无私无畏让他荣获了赞比亚国家“五一劳动奖”,成为该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医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非期间,他不仅致力于治病救人,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非洲大地上。面对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和技术,他从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应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到手术中每一个步骤的详细讲解,均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当地医生。他用4年的时间,为当地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手术医生,如今大多已成为各个科室的骨干力量,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急诊医学的薪火传承

  “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为医学的未来播种。”作为急诊外科的领军人物之一,郭贯成深知培养新一代急诊外科医生的重要性。因此,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年轻医生,为急诊外科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

  每周四早晨7:30的急诊外科示教室,总会挤满规培生和医护人员,这是每周固定的业务学习时间,从肠卒中到创伤性膈疝,从腹部肿瘤到腔内出血探查,每个病例都化作为鲜活教材,通过郭贯成抽丝剥茧的指导让他们对于急救有了更深层更具体的认识,为以后真正抢救病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除了每周的固定教学时间,郭贯成还坚持每日科室查房,查房时随机提问相关疾病的处理办法,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手术台上,他经常边做手术边向身边的医生详细讲解手术步骤,指出一些不易区分的细节,“必须在手术台上才能真正把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难得的教学机会”。遇到复杂病例,他还会组织全科讨论,甚至多学科讨论,让年轻医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科研创新就是医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在教学之外,郭贯成还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他认为,只有不断进行科研创新,才能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他也因长期致力于急腹症、胸腹联合伤等危重病症的救治研究,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

  

  一切为了急救事业

  “有了制度的保障,就能够为每一位需要急救的患者争取到更多的希望。”在急救中心的工作中,郭贯成积极参与推动急救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创新“急诊-重症-康复”一体化模式,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大大提高了救治率。

  目前,依托郑大一附院建设的河南省远程急救智慧互联综合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通过该平台,实现了“上车即入院”,为急症患者提供了绿色救治通道和“一站式急救”服务,极大地节约了抢救时间,让更多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郭主任,感谢您救了我的孩子!”在急诊抢救室的门口,一位家长紧紧抓着郭贯成的手跪在地上,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郭贯成赶忙将其扶起,轻声安慰着他的情绪。

  “能够将患者救回来,我比家属的心情还要激动。”在郭贯成的心中,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为患者着想,不计回报地默默奉献。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郭贯成经常主动留在封控科室,与病人同吃同住,最长的一次长达二十八天。他的医术和医德不仅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更成为无数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光。

  大医精诚济沧海,仁心仁术耀杏林

  自从医以来,郭贯成教授始终坚守在无影灯下,手执“柳叶刀”,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在生命的画卷上书写着一个个奇迹。当被问及何时退休,他望向急救中心熙攘的人群,目光坚定而温暖:“只要拿得动手术刀,我愿永远奋斗在医疗的第一线。”在无影灯永不熄灭的急救中心,郭贯成依然在续写着属于新时代医者的生命传奇,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在医学的天空中久久回荡,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砥砺前行。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