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拒绝躺平”的病,让19岁的她痛上加痛
乍暖还寒的清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一病区主任张林东在内异症门诊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患者。
这是一位消瘦的女孩,坐轮椅、弯腰、双手抱腹,面容苍白,表情痛苦。家长属迫不及待地向张主任讲诉着女孩的痛苦经历..........
女孩叫小佳(化名),19岁,长期受痛经困扰。5个月前,小佳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呈间歇性发作,伴有恶心、呕吐,后自行缓解;4个月前症状再次出现,进食后伴有胸闷、喘憋,经前症状加重,外院考虑为月经性气胸,经复合短效口服避孕药(COC)治疗症状缓解后停药。两日前小佳再次出现上腹痛,屋漏偏逢连夜雨,同时月经来潮,痛经明显,苦不堪言,于是才来到了妇科门诊。
小佳身材瘦长,身高163cm,体重40kg,经妇科彩超检查后并未发现明显异常,难道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症或者其它疾病吗?
出于职业敏感性,张林东联合封全灵教授会诊,认为不排除肠道疾病,为患者追加了肠道超声检查。经超声科联合会诊,提示小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约5°,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明显。抽丝剥茧、仔细推敲,经过外科、超声科与妇科内异症团队的多学科会诊,考虑小佳患了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合并了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呢?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亦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十分罕见,发病率为0.13%~0.3%,多发生于体型消瘦儿童。
临床表现为慢性或间歇性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非特异性症状,仰卧位时症状明显,而改变体位为膝胸位、侧卧、俯卧、前倾坐位或将双膝放于颌下等可使症状减轻甚至消失。“拒绝躺平”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小佳进食后,胃内容物通过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时受阻,大部分胃内容物逆蠕动至十二指肠降部,导致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而口服COC后症状缓解又是何原因呢?因为COC可通过调节内分泌减少月经和前列腺素分泌,从而缓解痛经和松弛肠胃平滑肌,抑制胃肠动力,减轻上腹部疼痛。小佳在接受变换体位、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后,腹痛、呕吐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后续口服COC长期管理子宫内膜异位症,避免了手术治疗。
痛经和非经期盆腔疼痛持续半年以上,应高度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灶影像学和查体不易发现,症状与病灶大小无直接关系,我们可根据内异症的治疗方法进行诊断性治疗。当两种疾病并存时需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明确症状主导因素,优先处理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的疾病,同时兼顾长期管理。多学科协作是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来源: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