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解读|王亚哲:孩子像个“小马达”,是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
7岁男孩“一刻也停不下来”
7岁男孩阳阳(化名)从小就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家人形容他是“一刻也停不下来”。
上一年级后,老师多次向阳阳妈妈反馈,说阳阳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课堂作业也总是做得很吃力。课间玩耍时,阳阳更是像一个“小马达”,到处奔跑,还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
阳阳妈妈一开始以为这只是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但随着问题越来越严重,她开始感到担忧。于是,她带着阳阳来到郑大三附院儿童发育行为科就诊。

经过详细地检查与评估,阳阳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
阳阳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了药物治疗、行为管理和社交训练。在家人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阳阳的变化让家人和老师都感到惊喜。课堂上,他不再频繁做小动作,能够安静听讲,作业完成得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课间,他学会了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冲突也少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多动症,它的症状和病因有哪些,与活泼好动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辨别与诊治?河南健康网特邀郑大三附院儿童发育行为科三病区主任王亚哲,为大家解锁多动症相关问题。
多动症 vs 活泼好动
如何辨别孩子的“真问题”?
多动症全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多动冲动:像小马达一样忙碌不停,上课不安坐,自控力差,常打断别人、破坏规则、话多、做事没耐心等。
2. 注意力缺陷:上课不专心,容易分心、发呆走神,丢三落四,做事拖拉、无条理,逃避困难,缺乏时间观念等。
多动症与活泼好动的区别
1. 行为控制:多动症孩子在需要安静时难以安静,不能听从指令。活泼好动的孩子一般都能按照指令行事。
2. 社交关系:多动症孩子情绪波动大,易与他人冲突,而活泼好动孩子社交关系良好,情绪稳定。
3. 学习适应:多动症孩子学习受影响,行为问题持续时间长,甚至延续至成年;活泼好动孩子行为随年龄增长会改善,学习适应良好。
如果孩子像阳阳那样,多动行为已影响到学习、生活和社交,家长需重视并及时就诊。
揭秘多动症背后的“隐秘推手”
多动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 遗传因素:多动症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子女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2. 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系统发育延迟、神经递质分泌失调。
3. 社会-心理因素:不良家庭环境、不当教养模式、学习压力、同伴压力、电子产品普及、信息化发展速度加快等。
4. 其他因素:孕期问题、营养因素、共患其他疾病等。
多动症治疗:如何“对症下药”?
目前针对多动症有以下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一线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哌甲酯)、非中枢兴奋剂(托莫西汀、可乐定),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随访。
2.行为治疗:注意力训练、提供有组织环境、建立日常规则、奖励机制等,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
3.心理治疗:解决社交和情绪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减少不恰当行为。
4.父母培训:了解多动症知识,学习行为管理方法,参与治疗,促进家庭、学校、医院的沟通,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儿评估结果、障碍程度、年龄、家庭和学校环境等因素制定,动态随访,适时调整。
新治疗方法探索:生物反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数字化诊疗、新森林养育方式、虚拟仿真技术等,提供多元化治疗选择,优化治疗效果。

家校社合力
解锁多动症孩子成长的“关键密码”
助力多动症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力支持。
家长的角色与支持:
1.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生活管理(建立作息规律)、时间管理(制定学习计划)、建立规则和奖励机制(强化行为)、学习多动症知识、调整心态、设定合理预期。
2.作为沟通桥梁,构建“医院-孩子-家长-学校”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3.保持与孩子的良性互动,鼓励适当体育运动。
4.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学校与社会的支持:
1.老师需与家长紧密互动,根据孩子特点发掘优势,助力学习。
2.社会大众需了解多动症,理解、包容并接纳患儿,提供学习和活动空间,帮助他们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
王亚哲表示,多动症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抓住关键时机,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她强调,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症状可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加重,甚至影响到成年期的生活、学习、工作。因此,家长朋友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学习表现,一旦发现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或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
专家小传

王亚哲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科三病区主任、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擅长: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症、情绪障碍等的诊断及康复治疗指导。发表文章1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2部,获河南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
社会职务: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闭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神经发育障碍专委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兼秘书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出生缺陷防控专委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行为医学会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发育行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