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河南省人民医院里的“神秘笛声”火了!演奏者竟然是他

河南健康网 2025-02-2153403

  2月14日,春寒未褪的傍晚,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广场冷风中,步履匆匆的人群被一阵清越的笛声牵住了脚步……

  悠扬的笛声

  花坛边,一位老人正闭目凝神,指尖在竹笛上轻盈跃动,音符从唇间流淌,随着曲调起伏老人身体也随之微摆。在他身边渐渐围了一圈儿听众,有挂着引流袋下楼遛弯的住院患者,有刚买好晚饭拎着粥盒的陪护家属,还有刚刚结束门诊刚刚缓下心神的医生,他们要去的方向各不相同,却为同一串音符驻足。

  轮椅上的演奏者

  笛声越动人,越让人难以忽视演奏者自身的状况,他坐在一把轮椅上,头戴线帽,面庞清瘦,羽绒服的领口露出了条纹病号服的衣角。

  有眼尖的听众还注意到了轮椅扶手旁贴着的标签“肿瘤五病区”,这竟然是一位肿瘤患者?

  一曲终了,人群中传来高声喝彩“真棒!”“老先生,给您点赞!”“可以再来一首吗?”

  “那我再吹一个《扬鞭催马运粮忙》”。

  掌声中,老人又一次举起竹笛。夕阳的余晖里,马蹄击节,车轮吟唱丰收的画卷如在眼前。

  病区的音乐家

  再次见到老人正是在肿瘤五病区,只是向许妍护士长稍作描述,她就立刻脱口而出“是12床的张老先生!我们病区的音乐家”。

  去年上半年,老人出现持续腿部疼痛,四处针灸按摩都没有效果。直到10月末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北院区的常规体检中,医生一眼发现在他的肾脏位置有个不明占位。随后,老人被确诊为“肾脏晚期肿瘤”。

  多方对比后,张老先生选择了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给出的方案——免疫治疗,这是一种通过重启并维持免疫系统,恢复机体正常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消除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李锡清正是肿瘤生物治疗亚专科主任。

  从确诊到现在,老人已跟随李锡清治疗了数个周期。这天,是张老先生出院的日子。

  出院前,李锡清还惦记着老先生手上的皮疹“还痒吗?好些了吗?”并和他解释,临床实践证明出现皮疹是件好事,因为这是身体对免疫治疗敏感的一种表现。

  听到这种解释,老先生非常开心,陪护的老伴则问了许多居家营养的问题。李锡清逐一耐心回答,并建议她在饮食中加些蛋白粉试试效果,老伴有些感动“不管啥时候问,问多少遍,李主任从来没有不耐烦过”。

  查房结束,李锡清打开手机,点开了一首歌“张老师,这首《千年一叹》您会吹吗?我最近特喜欢这首曲子”。

  老先生侧耳听了一段,笑着摆摆手“这首还真不会,我回去练练,下次来可以试试”。

  “那我可开始期待了!”

  生命的和鸣

  从青葱到古稀,张老先生的竹笛已相伴半生。这支磨得发亮的G调竹笛,由于小巧轻便、音色明亮最得喜爱,陪他走过许多地方,如今又成为对抗病魔的“战友”。治疗时,张老先生常在脑海里回忆乐谱,手指也不断对空练习,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后,护士还为他悉心调整了输液时间,尽可能为老人多留出空闲。

  治疗结束,老人就在爱人陪伴下,到楼下吹上几首。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北院区的风雨连廊、负一层餐厅门口,本部的门诊花坛旁、健康文化广场都曾留下他悠扬婉转的竹笛声。许妍护士长说,“每当笛声从楼下响起,我们在医生办公室、护士站都能听到,心里总是暖暖的”,悠扬的笛声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温暖。

  一位康复科的患者曾循声而来,投入地交流音乐,他言谈举止间呈现的专业和热爱,让陪同的女儿落泪“我父亲退休前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但他患阿尔茨海默症多年,我已经很久没见他这样健谈了。” 

  不灭的心灯

  出院时,张老先生的背包里除了心爱的竹笛,还有医生手写的《居家饮食备忘》,病友赠送的《经典笛曲简谱》。

  他说,这是最可贵的诊疗记录。

  我们说,这是一盏盏不灭的心灯。

  来源:河南省人民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